海财经·证券导报9月21日讯(记者 洪佳佳 通讯员 陈思)在2025年金融教育宣传周期间,中国太保产险海南分公司开展“以案说险”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活动,围绕“保险理赔‘加急’藏骗局”的真实案例,通过正面宣传与风险提示,为广大消费者营造安全放心的金融消费环境。
一、案例简介
李某车辆发生事故后,向某保险公司申请理赔。期间,他在维修厂遇到自称“能加急理赔”的“理赔黄牛”刘某。刘某承诺,支付一笔手续费即可通过“特殊渠道”加快理赔款到账,并提高赔付金额。
李某信以为真,将身份证、银行卡、保险材料及短信验证码都提供给刘某。不料,理赔款到账后迅速被转走,刘某失联,李某不仅没拿到理赔款,还面临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。
二、案例评析
(一)法律依据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:诈骗公私财物,数额较大的,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者管制,并处或者单处罚金;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,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,并处罚金;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,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,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。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》第十条规定:任何组织、个人不得非法收集、使用、加工、传输他人个人信息,不得非法买卖、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;不得从事危害国家安全、公共利益的个人信息处理活动。
(二)行为定性
刘某的行为既侵害李某财产权(理赔款被侵占),又侵害其个人信息权益(敏感信息泄露),同时还扰乱保险理赔正常秩序。此类“黄牛”骗局往往导致消费者面临财产与信息的双重受损。
三、案例启示
1.不信“加急”噱头:保险理赔有固定流程,无“特殊渠道”,勿信“黄牛”“快速到账”“提高赔付”的虚假承诺。
2.严守个人信息:身份证、银行卡、短信验证码不随意给陌生人,理赔需通过保险公司官方渠道操作。
3.遇骗及时止损:发现可疑“黄牛”可向行业协会反映;若被骗,需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。